学院首页1

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首页1  学院概况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点建设的骨干学院之一。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成立的油气储运教研室和力学教研室。学院下设5个教学系;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点授权点;建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油气储运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且第4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为A+。油气储运工程。学院拥有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油气储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中石油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学院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产学研结合,承担了大量的高级别教学科研攻关课题,学院年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其他各类科研基金项目年均2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学院年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院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8项。由何利民教授牵头完成的《问行业发展建专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数十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学院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苏丹石油部、挪威康士伯集团等国外单位建立了良好关系,在校学生年均出国出境访问交流70余人次,毕业生海外留学比例接近5%;学院每年邀请国外专家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20余人次,年派出30余名教师出国交流访问和参加国际会议,超过25%的教师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

学院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600人。近年来,先后有1班级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8个班级获评山东省先进班集体,1宿舍获评团中央“中国大学生百炼之星”标兵寝室、1团队获评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2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学院团委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红旗团委”,建院以来连续18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在近7次全校学生工作考核中,6次名列三甲,5次获评优秀。建院(系)以来已累计培养10000余名本科生和2000余名硕士和博士,成为培养油气储运和集输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知名校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张同亿等,更有无数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国家各项事业默默奉献,为母校赢得了美誉。

立本求新,与时俱进。学院将秉承“博学善思敬业笃行”之理念、“厚德敬业求实创新”之作风,继续潜心笃志提升科研水平、梁椽共举建好育人体系,加强内涵发展,提高实力水平,坚持“特色立院、学术强院、人才兴院”之战略,努力建成油气储运工程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一、历史沿革

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成立国内第一个油气储运教学实验室——北京石油学院油气储运教学实验室;

1957年,成立北京石油学院力学教研室和热工教研室;

1986年,成立华东石油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教研室;

1995年,由石油天然气储运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工程测量1个专科专业组成建筑工程系;

1999年,由油气储运教研室和热能工程教研室合并而成储运工程系,由工民建教研室、力学教研室、建筑规划设计院组成建筑工程系;

2001年,储运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建筑工程系、热能工程系组成新的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9年,建筑系成立;

2010年,燃气工程系成立。

2019年,能动工程系划入新能源学院。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教授24人,副教授53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6.96%。学院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青年泰山学者2人、香江学者1人、二级教授1人。12人入选学校青年人才骨干工程,2人入选学校青年人才拔尖工程。3人受聘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学院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学缘广泛,年富力强,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学科专业

国家重点学科:油气储运工程

山东省重点学科:工程力学

博士后流动站: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力学

一级博士点:力学

二级博士点:油气储运工程

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力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学科专业: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

本科专业:土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5年制)


四、教学成果

国家级特色专业:油气储运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储运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储运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油库设计与管理(网络教育)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求真育人理念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参与)

省级精品课:油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工程力学、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工程监理概论、城市燃气输配(网络教育)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储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油气储运工程实验室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的石油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参与)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油气储运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主持)、油库设计与管理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主持)


五、科技成果

年均到位科研经费4000万元;

学院年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

承担多项中石油创新基金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以及3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承担18项科技部国家级项目。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

学院年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20余篇;

承办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会两次,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会一次,先后有11个项目通过鉴定;

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一等2项,210项,三等4项)

冯洪庆教授等完成的石油生产及炼化过程的能量检测及评价方法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吕宇玲教授等完成的紧凑型静电聚结器研发及工业化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照亮教授等完成的油田集输系统地热高效利用与能流分析技术研究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玉星教授等完成的湿天然气输送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曹学文教授等完成的天然气集输系统湿气计量、分离及积液监测新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梁法春教授等完成的高含水期油气集输系统节能降耗关键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刚教授等完成的埋地热油管道低流量安全输送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曹宇光教授等完成的大水深多井口圆柱桩腿自升式平台结构设计与安全评价关键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三等奖;

曹宇光教授等完成的自升式平台结构设计和安全评价关键技术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曹宇光教授等完成的大水深多井口圆柱桩腿自升式钻井平台结构设计与安全技术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

刘建林教授等完成的表面浸润仿生和微纳米结构的表/界面力学研究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曹宇光教授等完成的自升式平台结构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玉坤教授等完成的大型外浮顶储罐优化设计技术及工程应用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梁法春教授等完成的高含水期油气集输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关键技术与装备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梁法春教授等完成的油气集输管道取样计量与腐蚀控制技术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三等奖;

梁法春教授等完成的油气临界分流取样多相计量装置及工程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六、学生培养

学生就业率连续22年超过90%,始终位于学校前列;

油气储运20031班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

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5次获得学校红旗团委

发起并承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承办山东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学校首次单位考核中,获得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班子建设及学生工作单项考核第一名;

连续三年获得学校学生工作考核优秀单位2014-2016);

荣获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大学生在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力学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多项学科竞赛获得百余项奖励;

多次获得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单位社团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

连续8年获得学校田径运动会学生团体总分第一名;

连续17年承办大学生舞蹈大赛,已发展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品牌项目;


七、机构设置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设有5个教学系:储运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土木工程系、燃气工程系、建筑系,并有一个学院办公室。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66

266580      电话及传真0532-86981822

电子邮箱panzhenghong@up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