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学院3个科研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

时间:2024-07-14浏览:10


7月11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北京召开。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主持会议,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长江大学、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及学者教授担任评委。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刘刚参加会议并致辞,向黄维和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一直以来对学院建设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

学院牵头完成的“油气管道泄漏智能感知及风险评价关键技术”、“含蜡原油微/纳米复合流动改进剂研发及应用”、“复杂受力高钢级管道本体母材与环焊缝应力测量技术”3个申请鉴定的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会并汇报成果进展。鉴定委员会听取了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质询、讨论,一致同意3个项目通过鉴定。

“油气管道泄漏智能感知及风险评价关键技术”由李玉星教授牵头完成,经多年攻关,针对天然气管道,形成了基于动态压力波的天然气管道泄漏监测技术,降低了误报率和漏报率;针对液体管道,形成了分单元液体管道泄漏监测方法,提升了液体管道泄漏定位精度;并完善了泄漏量与风险评价方法。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0余件,制定国、行标4项;发表论文119篇,并在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华南分公司等单位成功应用。

孙广宇副教授牵头的“含蜡原油微/纳米复合流动改进剂研发及应用”针对高含蜡原油管输能耗高、安全性差、现有流动改进剂产品降凝防蜡效果不理想等工程问题,发明了苯磺酸活性基团接枝改性的聚乙烯-醋酸乙烯酯及苯酰胺活性基团接枝改性的聚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类流动改进剂,可与含蜡原油中的沥青质缔合胶粒产生更强的协同降凝作用;研发了无需表面有机化改性的聚氨基-甲基硅倍半氧烷微球复合流动改进剂,可进一步提高当前主流EVA产品的降凝防蜡效果和抗重复加热、抗高速剪切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微纳米复合流动改进剂的含蜡原油管道流动保障技术。项目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件,制定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4项,发表论文58篇,形成专著1部,并在长庆油田、乍得、南苏丹等多个含蜡油田和管道成功应用。

李玉坤副教授牵头的“复杂受力高钢级管道本体母材与环焊缝应力测量技术”项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完成,团队以管道应力测试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研制了单、双向管道在线应力超声检测装置和高精度矫顽力检测装置,分别解决了管道受力状态的精确测量、环焊缝应力集中定量评价技术。该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件,发表论文75篇。已在国家管网集团下属管道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推广应用,应用地点遍布中国17个省50余个市,服务于管道应力检测和控制,共完成2000余处管道横截面应力检测,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学院将持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质量,更好地赋能学校、学院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翠伟    责任编辑:郑健    审核:刘刚、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