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大师||郑颖人:中国岩土领域的领路人

发布者:郑健发布时间:2018-09-30浏览次数:2731



郑颖人,我国著名岩土工程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储运专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郑颖人:中国岩土领域的领路人

《遇见大师》潘奕铭 唐晓静 姚轶智

“他就像一块岩石,一片土,即可筑成梁,也可铺成路。”这是央视七套《军旅人生》栏目对郑颖人的评价。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五十余载,郑颖人有过阵痛,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是迎接挑战的信心和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风风雨雨几十年,郑颖人潜心科研,默默奉献。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李建评价他:“郑院士一生都在孜孜追求科学真理,像火炬一样,走到哪就燃烧到哪……”他将生命燃成火炬,在岩土工程的多个领域点燃了一团团旺火,照亮了岩土世界里未被探索的一面,指引了后人进行岩土科研的方向。

热血青春,矢志报国

1933年,郑颖人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童年正值抗战时期,几次辗转逃难,几次辍学,虽然苦,但他也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高三那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声浪中,他抱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决心,毅然投笔从戎。

多年之后,他依然记得当年二哥送他踏上征途时的情景。他站在黄浦江的汽轮上,迎着阵阵秋风,望着层层波涛,反复地默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诗句。

参军后,经过预备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与军事素质的锻炼,郑颖人转入哈尔滨空军一航校机械科学习,毕业后又被军队选派到清华大学石油系储运专业学习,后并人到北京石油学院直至毕业。

大学毕业后,郑颖人被分配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1956年除夕,他乘着马车、迎着风雪,到“哈军工”报到,从此步人了高等军事学府的殿堂。到校后他被立即安排讲授机场油库建筑课程。当时,他初出茅庐,没有任何授课经验,而手里只有一本厚厚的俄文版苏联教材。怎么办?他抱着闯过教学关的决心,一边翻译,一边写讲义,夜以继日,埋头苦干。4个月后,他编写出了20多万字的讲义,登上了讲台,一堂堂成功的授课得到了苏联专家和学员的一致好评。

1956年,郑颖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油料储运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正踌躇满志于军队油料领域一显身手,但由于教学改革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他从热爱的油料机械专业改行从事军事地下工程建设。从油料机械到地下工程,专业相距十万八千里,但他毅然服从组织安排。

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几个月后就带着两本教材,接受了带领毕业班的学生到现场进行空军第一个洞库设计与教学任务, 4个月时间,他顺利完成了空军第一座飞杌洞库结构设计和学员毕业教学任务,还指导学生完成了两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论文。就这样,他凭借良好的力学基础和勤奋努力,一步一步地走进岩土工程王国。此后,多次任务变更,环境变迁,他都能很好适应,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也使自己的专业面越拓越宽。

探索创新,求是务实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郑颖人就是这样一个人,越是有难度的问题,他越是有兴趣。曾经一度有专家断言:“岩土是门经验科学,没有多少理论。”在中国工业急需发展的情况下,岩土人才匮乏,几乎一切有关岩土的理论都只是现场勘察得来的经验。但郑颖人不信这个邪,他坚信自己可以在岩土工程里搭建出一片理论新天地。

从六十年代,郑颖人在军事地下工程方面,提出地下分离式油罐与整体式油罐结构设计和软弱地基上掘开式机库的结构形式与设计方法;到七十年代,他接受中国空军设计部门邀请,完成了软弱地层中掘开式飞机库的结构型式与计算方法的研究,开创性地解决了军事工程设计中的难题。再到八十年代,他在岩土塑性力学与本构方面,发展了应变空间、多重屈服面塑性理论,以及弹塑性半解析法;至九十年代,郑颖人建立了广义塑性力学理论体系,发展了岩土塑性力学;提出了莫尔—库仑等面积圆准则,平面应变条件下莫尔—库仑匹配准则,岩土三剪能量屈服准则与屈服准则体系;首次提出软粘土地基强夯新工艺,并推广至国内外应用。

近十几年来,郑颖人转向主攻有限元极限分析法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完善其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增加了它的功能,能求出破坏面的位置与形态;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首次应用于隧道、桩基、地基处理等。在边(滑)坡工程领域,提出了抗滑桩的合理桩长设计,埋入式桩设计计算方法;库水作用下边坡的稳定分析解析解与数值解;加筋土的内部稳定分析;边坡抗震的全动力分析法;滑坡的预警预报计算方法。在地下工程方面提出了隧道的破坏机理,隧道稳定分析的定量判据,以及基于严格力学基础的隧道设计计算方法。在特殊土地基处理方面,提出场道地基的膨胀土分类及其地基处理方法。

郑颖人一生孜孜不倦、执著追求、大胆探索、严谨治学,为发展和完善岩土力学理论,辛勤耕耘半个多世纪,在岩土塑性力学基础理论、岩土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与地下工程弹塑性与粘弹塑性理论方面硕果累累,为军内外解决了军事与城市地下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特殊土及其地基处理等军民两用工程一些重大技术难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对于郑颖人来说,自从他走进岩土科学领域的那一刻起,面对的挑战和考验从未停止过,他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一生执著追求、敬业爱岗、锐意进取、精益求精,以军队与国家需要为己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郑颖人将自己的汗水洒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1992年,郑颖人离开了执教28年的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调入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从西安到重庆,从平原到山城,对59岁的郑颖人来说,无疑是一段新的征程。

郑颖人进入后勤工程学院工作时,恰逢重庆的高速发展时期。尽管研究领域没有变,但是特殊的地质环境给他的科研攻关除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人到了山城,专业也跟着翻山越岭,但我喜欢这种挑战。”

重庆是一个秀丽的山城,山水相间,山坡林立,但也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地方。为适应这一变化,他又转入到边坡与滑坡工程防治领域与城市岩石工程领域。初到重庆时,他就打破了边坡支护结构计算岩、土不分的惯例,提出了岩石边坡支挡结构计算新方法,并与他人共同主持编制了重庆市地方标准≤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和国标《建筑沩垃工程技术规范》。

重庆可利用的平地不多,需要在浅埋隧亨同的地面上修建高层建筑。于是,他提出了利用岩体与地下工程本身承载力的大胆构想。1 992年,在四川自贡市仅有几米厚的浅层隧洞上,稍经处理后直接修建十层高楼获得成功。为日后重庆市浅埋隧洞上修建几十层的高楼提供了样本,解决了困扰工程界几十年的建筑难题,比常规的跨越结构节省了投资,缩短了工期。在重庆市的世贸大厦建设中,他在基坑与地下洞库间采用最小的岩石间壁的研究获得成功,为大厦多开辟了近8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2003年,郑颖人加入了三峡工程的建设队伍,那一年他70岁,参与三峡工程的十余年立,先后组织参加了三峡库区181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评审、验收工作,节约工程资金三亿多元。

2007年开始,郑颖人结合三峡工程研究成果,用五年的时间,撰写了数百万字的学术论著,成为我国岩土工程第一参考书,同时也为中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防治自然灾害的理论体系。当时郑颖人已深受老年病的困扰,因为神经性疾病,他根本无法握笔,五部巨著,他全凭心中的爱与使命,通过口述一本本完成。

20年的石光雕刻了城市,也雕刻了郑颖人的“岩土王国”。他孜孜不倦,一步一个脚印,在岩土理论的漫漫发展道路上默默前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他可以把这片孤独的岩土科学荒地开垦成肥沃的土壤,一个又一个岩土工程的巨大进步表明,他是正确的。他用执着追求、大胆探索和辛勤耕耘打开了岩土工程理论世界的大门,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如今,年近八旬的郑老依然在岩土工程领域奋斗不息,他说:“我只想把精力投入到岩土科研上,年纪大了,反而更停不下来。” 既能铸成梁,亦可铺成路,他既有岩石的坚强,也有黄土的柔韧,他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种锲而不舍的毅力和永恒的“岩土精神”。

他的学生孔亮说:“郑老师是我的恩师,不仅在我面前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研究的大门,使我领略了在浩如烟海的岩土工程领域进行研究的魅力,而且使我树立了一生致力于岩土塑性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的理想和信念。郑老师亦是我的良师,无论是在学术和科研方面,还是在精神追求、立业做人方面,他都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滋养。郑老师用他的人生实践和教导,使我们秉承了他‘踏实做学问、淡泊看人生’的精神衣钵。”

他的学生徐军在谈到恩师时,激动不已地说:“郑老师开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民主自由学风之先河。在他面前,我们没有代沟,你可以就掌术问题争吵、辩论,无所顾忌;在他的办公室、家里,常常可以看到、听到热烈的辩论。这个自由的学术空间给得多大啊!”

他的学生陆新发自肺腑地说:“郑老师既教我专业的学问,更教我做人的道理。一次,郑老师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一天,他腰痛病犯了,几乎不能站立,我们都劝他晚两天去参加。他却说,做人也是做学问,答应人家的事,就得兑现承诺。望着导师勾背弓腰上车的身影,我们无不感慨。

《岩土工程界》杂志社社长苗国航说:“郑院士给我们的感觉很宽容、平和,心静如水、淡泊名利,一心一意育人、做学问。“在一次会议中,孙钧院士当着全体大会人员给他做了一个评价:“潜心科研,默默奉献。”

在郑颖人五十多年的岩土教研生涯中,他一直以“人是要有些精神的”这句名言激励自己。他最好的人生写照就是执着追求,为人低调,潜心科研,默默奉献,一心扑在科技事业的发展上。正如一颗扎根岩土的常青树,书写了自己披荆斩棘、硕果累累的岩土人生。出版专著 12 部,论文 500 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得到国家科技进步奖 2 项,军队、部委级一、二等奖 11 项,全国科学大会奖与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各 1 项;获总后勤部“一代名师”,“重庆直辖十年建设功臣”,“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等荣誉称号。

“人是要有所作为的,既然有了生命,你就要让生命发生火花,不要让生命平平淡淡,庸庸俗俗地度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郑颖人在他的岩土王国里打造出了他的岩土人生,或许在时间面前他已垂垂老去,可是对于他而言,科学无涯,新的规划每天都在发生,梦想还会长出新芽……

参考文献:

[1]《军旅人生》 20150213 军中院士风采录 郑颖人:我的岩土人生

[2] 郑颖人人物小传,彭水日报,2012.10

[3]《岩土领域的常青树一记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郑颖人教授》中国日报 2011-09-20


清平乐·咏郑颖人院士

王玉宝

敦厚如土,

学问惊天数。

地下工程军功铸。

岩土攻关独步。

  

屈指已到巅峰,

四顾浩荡东风。

光彩如松如月,

老骥不歇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