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专栏

师德师风建设专栏

遇见大师||严大凡:我国油气储运及管道建设的先驱

时间:2018-09-30浏览:2590



严大凡,女,1934年生。1951年进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机械系后留校任教,随前苏联专家进修。历任储运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9年后任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石油学会储运委员会副理事长。她长期从事油气储运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参加过我国多条长距离油气管道的建设工作。在易凝高粘原油的常温输送、密闭输送、矿场油气集输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科研工作。曾获山东省、石油部优秀教师奖,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研进步一、二等奖三项,石油部优秀教材奖,孙越崎能源大奖。1991年获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研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严大凡:我国油气储运及管道建设的先驱

《遇见大师》杨安 董楠韩轶

司令员佩服的女教师

1958年,24岁的严大凡作为工程队里唯一的一名女性,从北京赶赴玉门,参与设计建设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至独山子管线。

那时的她还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姑娘,面对长147公里、年输送量100万吨的大工程,她曾经犹豫过,害怕过,但是担子压着她,任务追着她,她精神紧张,工作紧张,步履紧张,她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钟,不停地运转起来。她白天沿线测量,采集数据,晚上计算方案。书本的知识不够用,她就向工人师傅请教。那时正是处于爱美的年龄,可严大凡却没有打扮漂亮的时间和条件。她把工作视为生命,把个人的一切置之度外,负责该项目的玉门局领导听说后提出,一定要见见这个了不起的女青年。工人们则更佩服这个有着大学教师头衔的女实干家。

1959年初,克独管线经过试验,运转正常。带着现场采集到的许多数据、记录和“玉门石油局技术革新红旗手”的奖牌,严大凡回到了北京。1969年学院迁到山东东营,调她去搞基建,给农民工结算施工账目。但是严大凡并没有因此忘了学习,一有空闲,她就看书,研究液体、气体的流动。她在心里喊着:我要往前走。

1972年,我国东北输油管道建设工程急需科技人才。严大凡被调回教研室,并立即奔赴正在施工的东北管道建设工地,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难题。1973年国庆节前,铁岭至秦皇岛输油管道要竣工输油。因为运输的原油凝固点高,弄不好会凝结在管道内,投产有一定的风险。严大凡到了工地就一头扎进生产现场。从试压、试水、试投油,一直到投产,一切正常。但是她却没有离开现场,坚持天天测温,填写自制的测温图。一天,一个泵站的加热炉爆炸了,相邻泵站的加热炉的烟囱也被炸坏了。严大凡立刻意识到温度一旦下降,管道里的原油就有凝结的危险,情况十分紧急。当时任东北管道指挥部负责人的沈阳军区副司令肖全夫、罗坤赶到了现场,了解了事故的原因和情况后,决定立即停止输油,用热水把管道内的剩油顶到末站秦皇岛油库。

450公里的管道里装着近20万立方米的原油!严大凡非常着急,连着几个小时,她都在拿着笔记本,凝视着测温图,不断思考。经过分析、推算,严大凡发现还有20天抢修时间,一个抢修方案在她的脑海里逐步形成了。但是,失败怎么办,她有些犹豫了。然而把油顶出去,至少要停产一个月,油水混合,国家要遭受巨大的损失,不能再犹豫了。“豁出去了,风险再大,我承担。”严大凡把自己的建议向工程总指挥做了汇报,两位副司令员对她的方案十分重视,马上派人找到她,她沉着地向司令员们阐述她的理论,最终司令员们决定采用她的建议,立即组织抢修。当抢修胜利完成任务,一切恢复正常时,司令员久久地注视着这位女教师,由衷地佩服她的才学和胆识。

同行瞩目的专家

1978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严大凡盼望的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虽然她已经44岁,但生命的光焰却越来越灿烂,事业越来越红火。20年来,严大凡每天都在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刻苦钻研,在积累了多年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了多项在国内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令国内外同行专家为之瞩目。1972年,严大凡向东北输油局领导提出了进行密闭输油实验的建议,她摆出了实验方案、可能的风险和应对措施。输油局的领导对此非常重视,抽调了总工程师与严大凡组成领导小组。1973年秋天,他们利用自己设计的调节器和泄压阀在三个站间的中间站进行试验,一个区段的实验成功了。密闭输送的优点在于能全线统一控制压力,有利于节能,实现自动化。最大的风险也在于全线密闭统一控制,几百公里的长输管道,某一点出了事故,将影响全线的输油。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虽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严大凡参加的密闭输送实验也几度搁浅,但是这都没能减少她的决心,严大凡在不断地调整改进方案,等待着时机。1985年,东北局决定在铁秦线再进行一次试验。严大凡研制出“水击工况分析”和“优化运行”两个软件,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去现场参加制定试验方案。并指导研究生根据现场情况对十几种可能出现的事故情况进行计算机模拟,对于可能出现的压力变化,提出保护措施。1989年以后,在管道系统广大干部、工人的努力下,大庆至铁岭至秦皇岛管线和铁岭至大连管线等都先后实现了密闭输送,开创了此项工艺的先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随着塔里木、吐哈等新疆油田的开发,原油如何外运成了制约油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总公司提出了新疆混合原油常温输送的研究任务。严大凡领导的科研课题组对大量降凝剂进行了筛选,完成了降凝效果的仪器评价。虽然仪器试验表明化学降凝剂可以实现常温输送,但是经过大量的模拟实验,严大凡教授首次揭示了原油在析蜡高峰区温度范围内,泵和管流的剪切会严重恶化原油的降凝效果,甚至会使凝点完全恢复。这一发现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并得到了总公司验收专家组的肯定。

学生敬重的恩师

1977年,面对着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严大凡抓紧暑假的时间,整理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实践经验,重新编写教材,高水平的开出了“输油管道”课。1979年,她结合长输管线密闭输送所遇到的困难,撰写了“长输管线水击压力计算”一文,对工程设计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上世纪60年代,石油储运教材已经远远不适应现实的要求。严大凡在石油大学张英教授的带领下,用了20年的时间编写出版了《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突破了国外教材的框架,将我国原油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1979年,工程技术方面的参考书还很欠缺,这本教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受到现场技术人员的欢迎,并在1987年获得了石油工业部优秀教材奖。1986年修订再版后,该教材加深了对水力瞬变分析的内容,充实了流变学和非牛顿管流的内容,提出了面临的新问题。多年来,该教材不仅是石油及部队院校储运专业的主要教材,也是陆上及海洋石油、石化、国防油料部门以及交通民航等有关专业设计和管理部门的重要参考书,在国内多次受到同行的引用,并受到部分国外高校及设计公司的关注。

在教学工作中,严大凡认识到,面对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形势,油气生产正向着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向发展,油气的开采、储运和销售是一项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研究生的培养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使学生能够以创新的思维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尤其是博士生的科研工作特别要注意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在各项科研教学中,严大凡一直注意言传身教,带领中、青教师一块干。为了尽快培养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动员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她说:“愿意跟我读,行。愿意到校外读,我一样支持。”支持年轻教师进修,教研室的工作她就要多做,对此她毫无怨言。

说起严大凡教授,有人说她聪明,有人说她幸运。但是,她指导的第一名研究生张国忠说:“严老师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一项项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批批国家栋梁之才成为严大凡人生事业上的荣耀。虽然她年事已高,但风采依旧,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攀登着。

参考文献:

[1] 李玉芝·妙手绘油龙·岁月流金——记石油科技专家(三),2011338-345.

[2]韩进.油龙千里系深情.石油大学报.1993610日人物志专刊期第4


破阵子·咏严大凡教授

王玉宝


本是江南秀女,

长成大学娇娥。

塞外玉门师友亲,

克拉玛依故事多。

无缘赏翠萝。


管道长长龙似,

油气静静如河。

牵起长龙随意舞,

唱响园林桃李歌。

回身无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