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强康,江苏省人,1921年3月出生,博士生导师,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工学院机械系,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1948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5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蔡强康教授回国,同年被分配到北京石油学院工作。曾担任第五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蔡强康:我国著名工程力学专家
《遇见大师》蒙坚 杨安 孙志鑫 卢丽雯
学成归国搞科研
蔡强康1921年3月31日生于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万铺镇(原隶属泰兴县)。3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蔡强康由伯父母抚养。伯父在北洋政府时期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曾经做过律师,伯父经常教育蔡强康要做一个公正廉明的人。1928年春,蔡强康进入泰兴县城襟江小学读书,三年半后毕业。1931年秋,考入泰兴县立初级中学。他曾多次参加爱国主义活动。1932年春,日本侵略军入侵淞沪地区,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他积极参加学校进步学生组织的抗日宣传活动,为十九路军募款捐物。1936年5月初,读着高中的蔡强康参加了南京中学一百五六十人的大游行,围绕日本驻华大使馆高呼“停止内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1937年夏,蔡强康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1947年秋到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激发了蔡强康为新中国效力的热情。他计划1951年夏学业结束后立即回国。哪里知道,时年4月,美国国会公然通过了所谓“公法535号”,规定中国大陆留学生必须得到美国移民局允许,才能离开美国国境。擅自离境的,要处以5年或5年以下徒刑,并处以5000美元罚款。在威逼的同时,又实行高薪利诱。
蔡强康捏着手中那份公然侵犯留学生人权的“公法”,心中的激愤是不言而喻的。他当即和其他回国积极分子一道写信给美国移民局,严正指出“公法”的不可告人目的,并强烈要求回祖国。然而,一封一封的信发出去,不是杳如黄鹤,就是几句轻描淡写的外交辞令。尽管如此,蔡强康一点也没有泄气,一边耐心地等待,一边继续斗争,并充分利用留学生的读书会,广泛阅读马列书籍,互相鼓舞,互相砥砺。
终于,经过几年艰苦的斗争,和我国政府不懈的努力,美国政府被迫取消了禁令。1955年,当美国移民局官员打电话问蔡强康,是否还要回中国大陆时,他坚定地回答:“是的,我只知道做正确的事情。”7月,蔡强康同一批留学生飞回祖国宽阔的怀抱。
莘莘学子的凯旋,随即被众多的鲜花与灿烂的阳光所簇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向他递来一张张邀请函。蔡强康的母校——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更是点名要他,并许以重诺。然而,石油部更需要他,依然带着贫油国帽子的祖国,更需要他这样的人去开拓,去创业。但搞石油,就意味着他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必须忍痛放弃他熟悉的专业,可蔡强康没有多想,随即就到石油部报到,来到了北京石油学院,当了力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对全国的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文革”那样一个非常的年代里,蔡强康的信念始终不移,他依然是那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为她无私地奉献着。1975年夏季,65岁的蔡强康应邀到上海参加我国第一台5万立方米浮顶油罐的应力应变测试工作。6月的上海,酷热异常,在金属油罐内工作,更是又闷又热,可他顾不得自己年老体迈,硬是罐内罐外一干就是十几天,连在场的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同志也深为感动。“这老教授真是个拼命三郎。”1976年,在全校科研还极为薄弱的时候,他毅然接过《埋地热输管线的强度研究》课题,领着同仁一干就是5年。
蔡强康先后主持的科研课题有“振动泵抽油杆的纵振分析”、“储油罐的抗震研究”“定向井和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等。他参加的“埋地热输管线的强度研究”,获原石油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培养英才终不悔
蔡强康教授从教40多年,德高望重,成绩卓著,获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荣誉证书、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奖牌、国务院“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证书。
刚开始,蔡强康所在的力学教研室,师资匮乏,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很差,都是一个个严重困扰着教学和科研的难题。可贵的是,蔡强康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更坚定了自己扎根石油教育事业的决心。他说:“树上亮晃晃长着苹果,你去摘,那是很容易的事。”为了充实教研室的师资力量,蔡强康率先在全校开办了第一个力学师资班——力学56级,并与同仁们一起,按年龄的大小、毕业的先后、学术水平的高低,把教师分为A、B、C三型,以便互相促进。作为A型教师的蔡强康,为了帮助B、C型教师迅速成长,常常不辞劳苦地为他们上力学课,补高等数学课,并挤出余暇多次主持北京市的力学讲座,得到广泛称誉。他所培育的力学56级、力学77级留校弟子们,在他执教50周年之际所敬赠的题联是对他的这种忘我奉献精神最好的写真:“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半个世纪栽培多少桃李!先生以育英才为乐,何悔衣带渐宽,华发云鬓。”力学教研室经过蔡强康与同仁们的悉心经营,很快被学校树为技术课的典型,成为学校当时仅有的两个先进典型之一。《光明日报》记者分6次连续报道了力学教研室的辉煌历程。
另外,蔡强康教授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工程力学”、“弹性动力学”等10多门课程,主编了《工程力学》、《弹性动力学》两种教材,两次主办力学师资班,为石油院校培养了一批力学骨干教师。他曾担任国家教委工科力学教材编委,主审和审阅多种力学教材。
“文革”前,蔡强康就担负指导研究生的工作。1978年,全国开始招收授予学位的研究生。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重新挑起中断10年的指导培养研究生的担子。从1978年到2000年,他共指导硕士生14人,博士生4人。与同事和研究生共同发表论文近60篇。
蔡强康一路走来,怀抱一颗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爱国、勤勉、率真、淡泊……正如蔡强康的弟子们在回忆文章中所说的:“赤子之心,高山之志,大海之情。”这是对蔡强康恰如其分、毫不夸张的赞誉。
参考文献:
蒙坚.《无怨的脊梁》.《石油大学报》,1993年第16期(总第647期)第4版.
雪梅香·咏蔡强康先生
王玉宝
大洋外,
西装革履念乡禾。
破藩篱牢困,
当时血气嵯峨。
人向故园脱弓箭,
雁飞江海舞婆娑。
东风劲,
满腹经纶,
新织烟萝。
嗟哦。
老君庙,
利剑君提,
力克顽魔。
偶忆当年,
劲风匹马奔波。
书案生香睿思健,
讲台站立续弦歌。
人之宝,
学之梯,
称业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