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乡村振兴政策下乡村的发展,了解当地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现状,8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筑梦桑梓实践队队员前往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马军营街道阳和坡村进行走访调研。
实践队员走访文化产业园 史雨鑫摄
阳和坡村历史上因土地贫瘠等客观原因,存在土地产出不高,农民收入有限,年轻人进城务工多,乡村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但如今俨然蜕变成为一座远近驰名的网红打卡地。经当地村民介绍,实践队员走进阳和坡旧村,探索阳和坡村的致富密码——一座名叫“知青大院”的文化产业园。
走进知青大院村史室实践队员了解到:阳和坡村以知青文化为主题,广泛收集资料,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了70年代知青生活、学习和生产的食堂、宿舍、卫生室和供销社,建成了知青记忆村史室、文化活动室和餐饮区。让知青大院成为集文化、情怀、休闲、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具有知青情感的乡村振兴项目——“知青大院”体验地。
实践队员调查建筑现状 史雨鑫摄
实践队员采访村委会主任戎强得知,“知青大院”自2021年开始试运营,就成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的热门话题和网络直播的打卡地。阳和坡“两委”紧跟知青大院发展态势,结合实际情况,从2021年春节至今举办了阳和坡知青大院文化艺术节、“最美马军营·春夏秋冬”四季摄影大赛作品展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阳和坡村解决了村民就地就近就业20余人,门票收入8万余元,缓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难题,实现了首次为股民发放分红的福利。
但知青大院的修建为村民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对乡村旧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青大院北侧曾经是旧村的一些百年老房,周围环绕着树龄上百年的柳树。但在修建知青大院时,村委考察认为这些百年老房因长期无人居住而破败不堪,严重影响了游人在知青大院游览时的观感和体验感,因此对这些历史建筑予以拆除。周围的柳树也都被砍伐,变成了果树。这反映出阳和坡村对于传统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在依托旅游业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忽视了对于村落风貌的保护,这种建设误区使得阳和坡村旧村原始人文环境逐渐消失,村落的自然性也被破坏。
同时实践队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阳和坡村对于土地的利用率较低,农耕地面积较小,村民收入较低,因此导致农村劳动力不断外流,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并且村民们的自建房也没有得到村委的重视和有效的修缮,村民生活的区域道路狭窄逼仄、坑洼不平,这就导致村内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知青大院所在的旧村车来车往,村民们生活的新村反而简陋冷清、无人问津。
实践队员走访调研 史雨鑫摄
实践队员在调研结束后研讨认为,阳和坡村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确实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旅游业实现居民就业及增收。但发展过程中忽视原始的人文环境,为了追求环境优美而急功近利,对历史建筑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知之甚少,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对传统村落人文环境、古风古貌造成破坏。同时,村内农业发展依然滞后,这也是导致劳动力流失的一大元凶。对此,实践队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阳和坡旧村其他遗迹进行整合、厘定和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当地原住民、原文化、原习俗,创造传统村落特色文化精准保护与开发的新模式,保留乡村的永恒记忆。
二是旅游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找准农村致富路径。旅游业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发展,但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还是农业。阳和坡村应重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农耕地面积,从而全面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作者:史雨鑫 责任编辑:郑健 审核:周辉